-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【同修感悟】关于“傲慢”(傲慢是修行人的大忌)

[复制链接]

579

主题

579

帖子

2150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2150
发表于 1 小时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学fo.jpg    

关于“傲慢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

同修反馈:

关于“傲慢”

学习高尚的心胸和格局

昨天学习了关于“傲慢”的开示,师父在一集讲座里详细讲解了这个心态的危害,修行人出六道轮回的一大阻碍是执著,执著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傲慢心。世俗的傲慢心与出世的平等心背道而驰,学佛不放下傲慢,其实是在修更加坚固的执著,离出轮回的目标越来越远。

学佛前,我们经常拿放大镜看自己的优点,对缺点选择性地视而不见。有些小小的优势就心花怒放,平地里生起傲慢,觉得高人一等。学佛后想想,其实许多看来十分平凡的人身上,却有着难以掩盖的闪光品格,作为修行人的自己与之相比,都会觉得自惭形秽。

因此修行第一要放下的是信仰上的傲慢,不要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说任何人、任何事,事非经过不知难,站着说话不腰疼,有些境界来了,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关键,而是一个人的道德和格局。

至今念念不忘的一个人,是二十年前那位可敬的清洁工阿姨,她让我终生受益,并经常对照,堪称我的善知识。那时候,支行边上有家不大的咖啡厅,环境精致优雅,请了个四十多岁的保洁工,家境不好,出来挣几个钱。一天,来了位客人,顺手把小包放在座位下,喝完咖啡就匆匆走了。过了好一会,阿姨打扫时打开一看,里面竟然有十万块钱。这在当时已经算笔巨款了,何况店开在闹市区,没有监控,人来人往,边上也没人看见,但阿姨想都没想,就把小包交给店里,这才送回了失主。

当时同事们议论纷纷,感叹这位阿姨人格可贵,或许她家中正面临困难,但在这天降巨款面前,她选择了宝贵的良心。或许她深知举头三尺有神明,暗室之中有天眼,但这份对因果天理深刻地理解和敬畏,即使是修行人,也很难说全部能够做到。对照今天的自己,扪心自问,如果面对几百几千万唾手可得的诱惑时,虽然不会伸手,但真的不会起心动念吗?也就是说,修行好几年的我,在那一刻可能不如她。

正像师父说的,不要以为学佛人都是好人,学好了的人都在天上呢。我们正是因为业障深重,但与佛有缘才愿意来向佛学习的,而许多人虽然没有信仰,但一言一行却与佛法的教诲非常契合,他们与佛的距离,显然要比只是形式上拜佛念经的人近了许多。因此修行人需放下对信仰的傲慢,在人间的菩萨数不胜数,会以各种身份和形式来教化众生。

其次要放下对知识和能力的傲慢。只要还没有成佛,尚在修行中,每个人都有优劣之处,而我们经常被自身优势一叶障目。修行中许多人会逐渐展现出以前不曾发现的优点,有的能说,有的会写,有的度人容易,有的理解深刻,有的行动力强等等,须知这些优势其实大部分来自佛力的加持,是专用于弘法利生的工具,绝不是个人能力所为。而所有的理论,做到了叫功夫,做不到只是知识。

但可惜的是,有的人却以为是自己的潜力爆发,做了几个有来历的前世梦,弘法有了点成绩便傲慢起来,觉得没有师父的指点、同修的帮助照样能行,典型的要名。殊不知众生都是借着佛法的力量在修行,离开佛法什么也不是。佛力何以无量无边?因为佛心广纳虚空;佛视一切众生为平等之未来佛,而还是众生的人却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,甚至觉得已经到了几地菩萨的境界,且不说“未证言证”是地狱之罪,在人间就是贻笑大方的事情。

师父早在2013年的一次节目里说过:一个名利心重的人,一定会有傲慢心;有傲慢心的人,一定注重名利。还曾形象地解释过什么叫执著——执,拿着不肯放;著,死死地盯着。佛法不是叫在家修行人完全抛开名利,而是放下对名利过分地执著。世俗中很难有人做到拥有名利后不骄奢傲慢,保持廉洁寡欲,不恼害他人,而这正是在家修行人的学处,否则一切行止,受魔宰制。人生本如幻影,几十年转瞬即逝,而名利更是幻中幻,随时都可能失去,把名利服务于弘法和度众的事业,才是理智和正确的用处。

学习关于“傲慢”的一系列开示,当我们懂得了追求名利的本质和危害后,就没什么可以傲慢的了。傲慢没了,执著就淡了,执著淡了,出轮回的阻碍就小了,我们就逐步拥有了圣人的心胸格局——谦卑、虚心、恭敬,之后,才会得到向佛菩萨学习、向众生学习、向经教学习的切实利益。

傲慢是修行人的大忌

释尊设教说法的宗旨,是度化众生在世间离苦得乐,最终同归净土佛国;而我们弘法修善的目的,就是为了体验离欲的喜乐,在人间脱离欲望的泥潭,待生命结束后,永断轮回之苦,于未来际证得圣果。

学习第二册《弘法修善离欲得乐》后感悟:我们都说修行要离苦得乐,但苦的根源是什么?并不是因为欲望没有达到,而是人的欲望没有尽头,根本不可能满足。如果从根本上离开自私自利的欲望,就降服了与生俱来三毒中危害最大的一个——贪。贪心造成瞋恨,由瞋恨做出愚痴行为,因此欲望就是苦的根源。假如我们能够克制、降服本性中的欲望,就得到了心灵的安乐,但这仅仅是局限于自身的“小乐”。

佛经上说,众生是我们修福修慧的基础,是菩提大树的树根,离开众生,一切菩萨都无法成佛。师父要求我们践行大乘菩萨道精神,“不为自身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,修行不是一己安乐,还要让有缘众生都能离苦得乐,走进众生,在弘法修善中得到的乐,才是“大乐”,真正永久的法乐。

然而离开欲望、得到法乐并不容易。因为修行中,欲望可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,那就是傲慢。开示所举的这些例子让我们心生警惕。师父曾指出: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修行人以佛法为镜,是用来照自己,发现内心深处细微的污浊,时刻反省改正,使之与佛心真性相应,而不是用佛法来要求和指责他人。

我们可能都犯过这样的错,拿佛法的标准去观察同事,结果发现几乎个个都是业障深重,这时心中生起的不是慈悲,而是有些傲慢:我学佛了,有机会出六道了,而你们还不知道下辈子到哪里去;观察同修也是,看这件事不如理,那件事不如法,却忘记了大家都在进步中,都没有完全觉悟;看家人更是,吃肉就是孽障深重,将来要还,休闲就是浪费时间等等,忘记了学佛是纠正自己,不是指责他人的原则。

而真正的修行人,是“不见众生过”的,因为“眼见亦非真,耳闻更是假”,我们没有彻知彻见的慧眼,无法知道别人的因果缘起,自己判断的是非对错不一定是事实。当然,发现别人错误时,我们可以善意提醒和指出,但心态应该是慈悲,而不是高人一等的傲慢和指责。佛法修的就是一个心,假如我们的发心脱离了慈悲和谦虚,就离开了修行的根本。

同样,在弘法和护法中遇到的一些现象,也足以引以为鉴。有的人把学佛当成了傲慢的资本,一看到与自己所学、所知不一样的东西,马上用有限的见识去评判,甚至翻出佛经中几句自认为支持他观点的话,断章取义地到处指责,这样恰恰暴露了自己的无知。

佛教的一切说法,都是根据不同时代、不同根基、不同对境、不同意乐的众生而言,对同一个问题的阐释,分了义和不了义,有大小显密的不同,每一个法门更是应运而生的修行途径,摄受与之有缘的一批众生。只要依据佛的教法核心,任何法门都是方便,只看是否适合自己,没有高下之分。

佛法本质虽然不分高下,但说法阶段分不同深浅。同样一个求福报的问题,对人天乘大众应该说合理祈求之法,对解脱乘修行人应该说看破放下之法,对菩萨行人应该说多修福报,转为道用之法。佛法是圆融无碍的,佛经的每一句话在各种境界中都是正确的,怎么去领悟都是对的,绝不是可以随处套用的名词解释。假如没有理解最基本的宗旨,虽然掌握了一些佛理,但修行并不规范、次第,就不容易把佛法融入相续,自以为已经通达经典,但实际上却应了一句话:牛饮水成乳,蛇饮水成毒。

之所以出现“拿着佛经去谤法”的现象,就是出于根深蒂固的傲慢。我们作为旁观者应该引起高度警惕。如果不能放下傲慢,只不过是把生活中的傲慢搬到了修行中,这样的话,念念修的都是无明,念念都在种堕落的根,结果是越修越固执,越修越觉得别人都不对,自赞毁他的心天天增长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不断坚固,修佛修成了标准的取相凡夫,每一天用的功夫都与佛道南辕北辙。因此,傲慢是修行的大忌,傲慢者永远无法成就,我们都应该切记。

李同修

 

---摘自:精彩开示专题:末法时期如何分辨正邪(下)节选--同修反馈



《听众感悟》和《网友反馈》仅属个人的理解,由于修行阶段的限制,难免有偏差,请慎重对待其中的说法。
东方台秘书处


同修学佛感悟
同修分享


      

文章推荐





上一篇:【同修感悟】谈实事求是的修行心态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 论坛

JS of wanmeiff.com and vcpic.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, respect of, thank you!JS of wanmeiff.com and vcpic.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, respect of, thank you!

GMT+8, 2025-9-23 21:50 , Processed in 0.158312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菩提智慧无量光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论坛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